透过《乡愁》以及《《乡愁》的本质》(选自《七部半》),让我们来看看老塔是如何解读艺术的。

塔可夫斯基这样定义艺术:
“艺术作品不是消费品,而是表达自己所处时代各种理想的最高创造。”

他对这个定义一步步地做了以下的解释:
首先他认为:“对人类灵魂的强暴是全方位的。但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正是因为朴素的人类的东西没有存在的余地,才产生了对理想的迫切精神需求。有绝对的不和谐才产生了对和谐的渴望。”

这是塔可夫斯基所认为的人类对艺术的渴望的原初动力,也就是,寻找一个空间,或是一个突破口来释放自己。

那么怎样的艺术才是理想的艺术?
他说“他应该包含对理想的渴望,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他应该给人以希望和信念。”
我认为,这里所说的理想,应该是指一个最为理想的状态,一个完美,一个终极的几乎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他又说“我认为人们身上最可贵的东西是追求更大真理的信心和执着。执着应该说就是希望。”

那么怎么样才能给人以希望呢?
“我主张这样的艺术,他应给人以希望和信念。艺术家所讲述的故事越是无望,也许就越应是人感到与此相对立的理想”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卡塔西斯”。
而理想与希望正是支持人活下去的必要因素,他接着说“——否则简直不可能活下去!”
这样说来,艺术便是支撑人活下去的养料,一如空气和水。

然后他开始解释艺术家与大众的关系。
“戈尔恰科夫的痛苦始于他突然明白了人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沟通。”(天呐,我几乎与影片中的这个作家遭遇了同样的痛苦!——笔者的废话与感慨。)那么我想,塔可夫斯基也是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无法真正沟通的,艺术也一样。
“我不认为哪种艺术能被所有的人理解。”
“或者,他根本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作品从来都不会是没有争议的。”
他举了个例子“就像斯皮尔伯格那样的导演,每次都能吸引大量观众,每部片子都能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它不是艺术家,他的电影也不是艺术。”的确,正如戴锦华老师所说“电影,从诞生开始,它便沾满了铜臭与机油味”而这一点表现在好莱坞尤甚,在那里,电影是作为一种消费品而出现的。好莱坞的导演早已声名过“在这里,请不要和我谈论艺术”,所以,如今许多人申讨好莱坞电影缺乏艺术性简直是荒唐,人家本来就没说自己是艺术呀!

接下来塔可夫斯基所说的话真是叫人钦佩:“如果我去拍那样的影片——我就没有了信仰——我会因恐惧而死。”

对于所谓的“隐晦”和“符号”,他是这样解释的。
“艺术家没有义务去解释自己的意图。我在创造时并不制造什么别有含义的构思。”
因为“拍摄一部电影而有企图隐藏自己的思想,岂不是怪事。”
所以说塔可夫斯基是最反对“实验”的人。

最后让我们来见识一下什么才叫一个正直的真诚的艺术家。
“我的任务不是去征服观众。那样就意味着我把观众的智力估计得太低了。”
“我只能对自己的每一部作品投入我的全部力量,尽到我的责任。”
“我不愿让自己看上去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我和观众处于同一个层次,只不过我的工作不同,所以我的任务也不同。”

实际上《七部半》这本书在我的床头已经堆了两年,一直没有看是因为没有影片作参照。而没有影片作参照则是因为自己一直没有勇气看他的作品。前段时间终于壮足了胆子拿出《乡愁》来看,发现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甚至还有些好看,于是趁热打铁,拿出这本书来读,的确对理解电影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更大的收获是,除了电影之外,我见到了塔可夫斯基在文字、哲学甚至人格上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