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起,心理测试这样游戏在中国流行了起来。又不知道从何时起,自己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心理测试控,逢心理测试必做,做过必忘,此后又会去重做。记得最早的心理测试都非常朴素,只是给你描绘一个环境,配合四样选项,你选A选B选C或选D,此后,你的性格便被迅速地定义为ABCD中的一种。慢慢地,或许出题者也意识到了他的武断与粗暴,题目的数量开始增多,有的以分数来计算,有的以yes
or no为岔路口,十几道题跳来跳去,到最后才给你知道自己到底是A是B是C还是D。
到念大学的时候,刚一进校门,学校便召集了近千新生共聚一堂,发一沓卷子,也不告诉你这是什么,干什么用,只是让你仔仔细细地做。题目很多,且很有条理地被分成几个小块,若能认认真真坚持做完也能归纳出一样性格——有耐心、有毅力。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每人收到一份几页纸的报告,上面写着16种人格测试,据说是那天做过题目之后给我们的反馈回执。我记得当时拿到回执后还在谋划着哪天去看一下学校里的心理医生,因为得到的分数似乎太极端,不是10就是0。然而,四年过去了,大一时候的计划还在被搁置着。幸好,除了偶尔因为闲得发慌,发发小神经外,自己在大学里没有偏执,没有扭曲,更没有分裂。这可能该得益于杭州优美的环境,如果没有西湖,没有虎跑路,没有满觉垄,我的许许多多的10或者0都不可能这样稳步地朝着5的方向发展。
当然了,有些心理测试还要微妙,它们不再单纯地用固定的数据、文字或者是图画进行测试分析,取而代之地是让被测试者更自如地在纸上画画或者以几样道具随意地摆放出一些景致,比如“房、树、人”、“兔子、房子、钥匙、桥”以及摆沙盘这样的心理测试。这些心理测试在我看来比前者有趣得多,而且更具科学性,因为我对我的测试者事后作出的分析表示十分的赞同。
这些心理测试到底有什么用?在我看来,它的娱乐性远远超过了它的科学性。直到有一天,我做了这样的一个梦,在梦里我歇斯底里地对我的爸爸大吼:你为什么那么喜欢那只兔子,为什么!为什么!无疑,这个梦的素材来源于我曾经做过的那项心理测试“兔子、房子、钥匙、桥”。许多的时候,许多的事物就是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扎根在了你我的内心深处,在理解了这个道理的同时,我也顺利地解析出了这个梦的含义,隐藏在心底的痛楚被无情地至于眼前,让我陷入了前所未有过的哀伤……